
2025年5月22日(周四)下午2:30,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216会议室座无虚席,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学副院长、中德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院长谢立斌教授受邀莅临,为我们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“宪法案例分析原理”的精彩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由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院长助理展鹏贺副教授主持。

谢立斌教授是德国汉堡大学法学博士,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作为我国宪法学领域的知名学者,他长期深耕国家法学、宪法教义学领域,尤其在宪法案例分析的教学与研究方面成果丰硕。在学术研究上,谢立斌教授学术视野开阔,精通中、英、德三语,在《中国法学》《政法论坛》《清华法学》《比较法研究》《法学家》等国内权威期刊以及ICON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,著有《研究生论文写作与时间管理》《宪法解释》等多部学术著作。

讲座中,谢立斌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,围绕宪法案例分析原理展开了系统阐述。他首先从法学案例分析的本质切入,指出其核心在于审查各项事实要件是否成立,并由此触发相应的法律后果,这一过程遵循“因”(事实要件)与“果”(法律后果)的逻辑链条,体现了法学分析的严谨性。

在具体分析框架上,谢立斌教授详细介绍了平等权与自由权的案例分析方法。对于平等权,他以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“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”为基础,构建了“区分对待—正当化审查”的分析框架,强调若区分对待无法在宪法层面得到正当化,则构成对平等权的侵犯。同时,他结合美国在平等权审查中的宽松审查、严格审查及中等审查标准,通过“州禁广告车辆案”“布朗案”等经典案例,深入剖析了不同审查标准的适用场景与判断逻辑。

针对自由权分析,谢立斌教授提出了“保护范围—干预—正当化”的三阶层分析模型。他指出,首先需判断相关法益是否属于基本权利的保护范围,其次审查公权力行为是否构成对自由权的干预,最后从法律依据的合宪性、比例原则等方面考察干预行为的正当性。在阐述过程中,他通过“调取手机通信记录”“警察在地铁站查身份证”等生动案例,将抽象的宪法原理与具体的司法实践紧密结合,引导在场师生深入理解自由权审查的各个环节。

此外,谢立斌教授还对法学案例分析的不同模式进行了比较,区分了“鉴定式”与“判决式”案例分析的叙述差异,强调我国判决书从因到果的顺序更契合自然思维过程,为师生们在案例分析的写作方式上提供了有益指导。
在互动环节,现场师生积极提问,就宪法案例分析中的具体问题与谢立斌教授展开讨论。

周子实副教授针对“保护范围—干预—正当化”的三阶层分析模型提出了自己的部分见解,认为可以从宏观、微观、中观三个思维角度来看待宪法案例分析,并详细阐释。随后提出怎么看待宪法中的请求权范围窄,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宪法。

刘怡达副教授提出,本次讲座给出了非常精细的法律分析方法,尤其是宪法案例分析方法,但日常教学中宪法课与思政课的界限模糊,教学难度大。如何才能避免把宪法变成一种单纯的沙盘推演。

谢立斌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,对与谈人的点评和现场提问进行了一一回应。最后,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。
本次讲座作为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“岳麓法学学术讲座”系列活动之一,为我们师生搭建了与宪法学领域顶尖学者交流的平台。谢立斌教授对宪法案例分析原理的系统讲解,不仅深化了师生们对宪法基本权利理论的理解,也为宪法案例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指导,对提升我们宪法学教学与研究水平、培养学生的宪法思维和案例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。
伟德国际1949始于英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,邀请更多国内外知名学者莅临讲学,推动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,为建设一流法学学科不懈努力。
欢迎广大师生持续关注我们后续学术活动!